圖、文/One-Forty /三立慈善基金會
想到「東南亞外籍移工」,你心裡浮現的第一個聲音是什麼?根據勞動部截至114年6月統計,東南亞移工在臺人數已突破 84 萬人,成為照護、製造與農漁等產業不可或缺的人才。然而社會長期連結「逃逸」「犯罪」的移工形象,也讓不少民眾思考該如何與身邊越來越多的移工互動相處?
一場由深耕移工教育的非營利組織 One-Forty 發起的社會實驗,邀請五組台灣人和移工面對面坐下來,在靜默裡對視六分鐘,雙方內心最真實想法是什麼?

|當語言消失,眼神成為唯一的橋樑
「我應該沒辦法對看超過一分鐘。」實驗開始前,有參與者這麼認為。
五組完全不認識的台灣人與印尼移工,在一間落地窗環繞的明亮房間,各自找到一張對擺的椅子,帶著同樣的緊張坐下來。
第一階段的實驗,是請台灣人與印尼移工只能對看、不能說話,並且維持六分鐘。原本預期尷尬的感受會填滿這段空白的時間,但是當實際訪問參與者的心路歷程,結果卻不盡然如此。
有台灣人看著眼前的移工想著「她是不是跟我一樣很緊張」,也有台灣人仔細觀察著「她長得好像我的誰」甚至有人說「看到他,會有一種好像認識很久的感覺」;而戴著頭巾的一位印尼移工則忐忑地煩惱著:「她會不會覺得我戴頭巾很奇怪?」。
實驗看見當沒有語言的介入、在雙方靜下心面對彼此時,原本緊張不安的心情,會隨著時間被好奇給取代:參與者會開始想像眼前的「人」有著哪些故事、情感與生活?

|沈默結束後:原來我們並不遙遠
六分鐘對視的靜默結束後,雙方都迫不及待地展開第二階段的對話。
「妳喜歡吃什麼?」移工開口問道。
「臭豆腐。」台灣人靦腆地回答。
移工先是一愣,接著滿臉驚喜:「我也是!我喜歡麻辣臭豆腐」兩個人都不禁開懷大笑。
另一位台灣人問起移工的離鄉:「你什麼時候才能回家?」面對移工平淡地回答「還有兩年半」的那一刻,也讓台灣人察覺到異鄉工作者的不容易,要努力適應陌生的環境,還要接受很久沒辦法回家的心情。

|讓連結從實驗走進教室,從教室融入生活
「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」一位台灣參與者分享體驗心得,也道出One-Forty舉辦這場社會實驗的目的:放下心中既有的聲音,在真實互動中看見人與人的連結與共同性。
One-Forty自2015年成立,十年來透過「移工學校」陪伴超過10萬名來自印尼、菲律賓、越南與泰國的移工,透過線上線下的教學社群,學習中文、理財、電腦與創業等知識技能,協助移工融入台灣工作與生活,並培養未來回鄉獨立經濟的能力。
當實驗結束、參與者要回到各自的生活前,有移工邀請台灣朋友未來到印尼走走,台灣人也給移工朋友大大的擁抱。在這場實驗裡,參與者用六分鐘證明了一件事:真正的理解,也許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。

■觀看實驗完整影片,一起感受這份理解 ▶︎ https://youtu.be/_9warYHfkP0
■認識移工學校,成為改變的溫暖力量 ▶︎ https://bit.ly/3GB5Cz8
■關於One-Forty ▶︎ https://one-forty.org/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