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、文/永續新聞網
在全球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壓力下,建築業成為關鍵戰場之一。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,建築產業佔全球碳排放量約38%,而其中建材的生產與處理所貢獻的「隱含碳」不容忽視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台灣科技大學(NTUST)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團隊近期揭示的一項研發成果,無疑為永續建築材料領域注入一劑振奮人心的強心針。
▲透過在地回收與熱壓製程,台科大團隊示範如何讓「廢棄物即資源」落地成為城市永續策略。(圖/永續新聞網)
在教授陳建光的帶領下,該團隊歷經兩年研發,成功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咖啡渣,轉化為具備吸音、除臭、控濕與天然防蟲等多重功能的綠色建材,不僅突破材料應用的既定想像,更實現了「零黏著劑」的熱壓製程,讓這項再生建材走得更環保、更安全。
咖啡渣重生:城市廢棄物也能為氣候解方加分
全球每年消耗超過7,630萬公噸的咖啡豆,背後產生了相當驚人的咖啡渣量。傳統上,這些廢棄咖啡渣多被視為堆肥資源,但在都市空間有限、廢棄物處理壓力日增的今天,這樣的「一次性使用模式」難以因應未來永續需求。
台科大團隊跳脫傳統思維,重新審視咖啡渣的物理與化學潛能,發現其天然微觀多孔結構不僅適合聲波吸收,更有良好的氣味中和與濕度調節機能。這些特性使其成為高性能綠色建材的絕佳候選者,尤其適合應用於辦公室、住宅、錄音室、展演空間與電影院等對聲學與空氣品質有高度要求的場所。
零黏著劑、低碳製程:為綠建築打開材料新邊界
最令人矚目的是,此項技術採用熱壓一體成型工法,全程不添加任何化學黏著劑,避免了傳統建材中常見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(VOCs)問題,也減少了後端處理時的環境衝擊。從生命週期角度分析,此技術大幅降低了材料碳足跡,並提升了建築系統的整體碳效益。
相較於現有的吸音材料如聚酯纖維、礦棉或泡棉類材質,咖啡渣建材具備:
1.原料可再生且具在地性
2.製程低碳、無毒性排放
3.吸音、除臭、防蟲等多功能整合
4.可進一步回收再製,貼合循環經濟精神
打造「在地回收 + 在地製造」的綠色產業鏈
這項技術的潛力不僅止於實驗室階段,團隊更強調其背後的系統思維:打造城市級的「咖啡渣—建材」再生循環模式。未來若能串聯在地咖啡店、生質廢棄物回收系統與區域型建材廠,將廢棄咖啡渣在城市中就地回收、轉化並應用於地區性建案翻修中,將可大幅減少建材運輸碳排,也讓都市廢棄物轉化為具商業價值的資產。
這樣的系統建構,正是落實《永續發展目標》(SDGs)第11項「永續城市與社區」、第12項「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」與第13項「氣候行動」的具體路徑。
從台灣出發,看見材料科學的永續潛能
台科大這項創新不僅是材料工程的突破,更是對全球氣候挑戰的正面回應。它提醒我們:在永續轉型過程中,許多解方其實早已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,關鍵在於是否有能力重構價值鏈,並賦予「廢棄物」新的社會與經濟角色。
當淨零轉型已不再是單一產業的課題,台科大的咖啡渣建材技術提供了一種跨域整合的範例——它結合材料科學、循環經濟、城市治理與消費文化,為全球建築產業揭示了更深層的轉型可能。